上海初雪一般在什么时候
1.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冬季气候相对温和,但仍会感到寒冷。
上海冬季通常会出现霜冻,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4至5摄氏度。
2、在我对上海的记忆中,我出生于2005年6月,当时徐汇区已经迎来了冬天的气息。
上海冬季气温较低,很少出现15摄氏度以上的温暖天气,最冷气温从未低于-8摄氏度。
3、上海近年来最低气温记录出现在崇明岛,达到-10摄氏度。
上海冬季降雪并不常见。
最近一次大降雪发生在2009年11月19日。
那场小雪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别样的惊喜。
4、2008年12月上旬,上海的冬天相对平静。
降雪很少发生,即使降雪,也大多是在夜间,而且通常以雨夹雪和雨夹雪的形式出现。
降雪频率约为每三年一次。
5、12月中下旬,上海多有降雪,但多为小雪或雨夹雪。
12月的上海比较干燥,降雨量也相对较少。
6、有些年份,上海整个12月都没有雪,但1月份可能会下雪。
如果你想在上海看到雪花飞舞的壮丽景色,一月这个最冷的月份是最好的时间。
积雪深度可达15厘米,尤其是崇明岛。
7、2018年1月,崇明岛遭遇5天降雪。
进入2月后,降雪天数减少,偶尔仍有一两天的降雪。
8、上海的冬季通常从2月中下旬到3月有连续雨雪季节,但此时气温已不再严寒,平均气温升至6至7摄氏度,偶尔会降至0℃以下 摄氏度。
9、2017年3月中旬,上海只下了一次雪。
2012年3月中旬,晴空万里,出现雪花飞扬的景象,雪厚约半厘米。
10、3月下旬,随着上海春天的到来,冬季的寒冷逐渐远去,平均气温进一步回升,冬季持续的雨雪季节也结束了。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状况,上海在未来会被淹没吗?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 (NOC) 发布的一项研究警告称,到 2100 年,海平面上升将使全球经济每年损失 10 万亿英镑(约合 14 万亿美元)。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原因是陆地上的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海水的热膨胀。
”冰山融化最具破坏性的方面之一是加剧海平面上升,过去 100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近 7 英寸(178 毫米)。
到 2100 年,气候变化可能使全球沿海地区 4.1 亿人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风险,比目前的估计高出 53% 以上。
风险最高的地区保持不变,但风险人数显着增加,热带地区增加了 72%,仅热带亚洲就增加了 59%。
一些沿海城市将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上海是中国“最低”的大都市之一,平均海拔仅3至5米。
每年冬春之交,海拔都会降低。
能抵抗潮汐侵入。
上海也是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每天消耗大量的能源。
模型预测,我国大城市上海的情况尤其可怕,几乎完全被水淹没。
别以为中国幅员辽阔,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幸运的是,报告作者估计这种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只有5%左右。
地球上“异常天气甚至异常天气事件正在增加”。
冬天似乎并没有那么冷,下雪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暴风雨、高温、干旱、山火等极端灾害频发。
但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全球变暖现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
即使无法缓解,人类也会停止采取行动,海平面上升速度也会进一步放缓。
目前,许多城市和国家严格禁止控制地下水抽取,进一步加剧土地塌陷。
慢慢地。
保护环境从来不是拯救地球,而是人类拯救自己。
我国耕地的基本现状一多三少
一、我国国土基本状况是“人多地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2、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人口少。
耕地面积约20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3.9%。
人均耕地面积仅1.48亩,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3.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
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资源集中在东南部,而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4、土地资源整体质量较差,现有中低产农作物面积约5.4亿亩。
牧草资源质量较差,每只羊需要60-70亩甚至100亩牧草来饲养。
5、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储备资源仅1.1亿亩,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已接近枯竭,特别是在上海。
、天津、海南、北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