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干旱灾害的灾害影响
小麦干旱灾害是我国麦区特别是北方冬麦区(秦岭淮河线以北)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在三播期影响最大。
灌装和成熟。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4亿英亩,43%的麦田受到干旱影响。
山通 山西、 河南、 河北 盲人组 北京 包括山西等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至少2.34亿美元。
受灾最严重的安徽省70%麦田受灾,河南60%麦田受灾,其他省份受灾面积近一半。
干旱的原因是自2005年11月以来北部地区降雨量显着减少。
部分地区50年一遇干旱,降雨量比常年减少90%。
小麦产区产量将减少20%。
如果春季干旱持续,情况将会更加恶化。
农业部启动第一阶段抗旱方案,大幅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
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灾害从1959年延续到1961年。
三年自然灾害是中国农田连续几年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全国性粮食和非必需粮食短缺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灾害规模之大,是20世纪50年代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
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集中在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粮食主产区面积。
1960年,灾害不断扩大,北方严重干旱持续蔓延。
1961年以后,严重干旱席卷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
河北、山东、河南三大产粮区小麦产量较上年低位下降50%。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经济困难三年”时期。
通过对灾害、灾区等数据图表的分析,确认近三年来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分析了各种决策失误带来的各种影响,重点关注粮食作为生命线和救灾救灾的情况。
该系列采用了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因果关系,并采用比较指数来定量分析因灾害导致的农村生产下降的百分比、因决策失误导致的生产下降和农村生产下降的比例。
粮食库存因采购量增加而增加。
按1952年以来五年平均人均减产做法计算,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粮食年减产达838万吨,平均减产15%根据此前配额的平均值,消费水平使约2800万人的口粮出现空缺。
这一产量下降幅度高于过去五十年同等灾害率下的产量下降幅度。
河南蝗灾是哪一年
1943年夏天,河南发生蝗灾。据《蔚县蝗灾记》记载,1943年夏天,河南几个县迎来了丰收,人们以额头和手庆贺,相信他们最终会度过美好的一年。
她患有严重脱水症。
六月,二麦长势良好,一两个月就可收获,不料,一大群蝗虫毫无征兆地从东方飞来,引发了大范围的蝗灾。
蝗灾是指由蝗虫引起的灾害。
一旦发生蝗灾,大量蝗虫会吞噬农田,彻底毁坏农产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
蝗虫聚集在水中,喜欢低洼地区。
蝗虫入侵通常发生在严重干旱时期,因为它们成群地从干旱地区迁徙到容易发生洪水的低洼地区。
有“大旱有蝗”、“久旱有蝗”之说。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受灾情况
2009年2月4日,干旱已持续四个多月。
此次灾害影响了中国近43%的小麦产区,370万人、185万头牲畜缺乏饮用水。
河南、山东、山西等北方粮食主产区紧急动员,全力抗旱。
河南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夏粮占全国四分之一。
自2008年10月24日以来,全省已连续104天无有效降雨。
受旱小麦面积达4150万亩以上,小麦枯死50万亩。
这次干旱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严重程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拟用10天时间灌溉全省小麦7000万亩以上。
共投入抗旱资金5.55亿元,最高日投入抗旱人员142万人次,累计灌溉面积4965万亩。
2009年以来,山东降水量只有1毫米,比往年同期减少近90%。
全省农业用地旱地面积达到2030万亩,特旱面积达到1000万亩。
全省投资近4亿元,建设各类抗旱水源工程2600多个,新打井5万多眼,暂时解决了10万人、7万头牛的饮水问题。
2009年是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最高的一年,达到3544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
小麦种植基地总体良好,但入冬以来淮北降雨持续偏少,全省近70%的小麦受旱影响。
安徽省动用省长储备金1000万元用于当前抗旱保苗工作,专门安排农机补助资金1500万元,补贴干旱地区购置抗旱机械,预拨300台提前安排100万元农业综合补贴资金帮助农民购买化肥, ETC。
抗旱及育苗材料。
在地方政府的投入下,全省约60%的旱区已实现灌溉。
山西是全国九大小麦主产省份之一。
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20.4毫米。
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水,为1999年以来同期降水最低值。
全省230万亩农作物受旱,2455.95万亩白地缺水。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干旱橙色预警。
全省小麦主产区日春灌面积约6万亩。
超过100个全省各地抗旱组织正在积极为饮水困难的人畜送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针对二十年未遇的冬旱,陕西省防汛部门于1月中旬启动全省抗旱三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启动所有节水设施,力争900万居民灌溉。
该省可灌溉农业用地的英亩数。
全省平均每天投入抗旱人员117万人,开通水利设施6万多处,完成冬灌752万亩。
甘肃省受旱面积达1500万亩,20万多人、1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测,甘肃气温将持续偏高,春旱将继续加剧。
甘肃省已筹集1.5亿元抗旱。
甘肃省计划推广500万亩双垄沟播技术,从根本上减轻干旱威胁。
小麦干旱灾害灾害影响
我国北方冬麦区特别是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频繁遭遇小麦干旱灾害。
此次灾害对播种、拔节抽穗、灌浆成熟三个关键时期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影响严重。
据统计,北方受灾小麦面积超过1.4亿亩,其中43%的麦田遭受干旱。
受影响地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甘肃、北京和陕西。
此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3.4亿美元以上。
安徽省经济损失尤为严重,高达70%的麦田遭受干旱,河南省60%的麦田也受到影响。
其他省份大部分受灾面积接近一半。
这场干旱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11月,北方地区降雨量锐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50年一遇的干旱,降雨量比常年减少90%。
预计小麦产区将因此减产20%。
如果春旱持续下去,将对农业生产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对此,农业部启动一级抗旱措施,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小麦的干旱灾害 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作用的消耗,导致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变得不平衡。
失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严重影响甚至死亡,并最终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