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种植需要什么技术
1、整地和播种:适合种植旱稻的土壤通常呈酸性。播种前,必须翻耕20厘米左右的深度,确保平整、细耙,清除所有杂草和残茬。
采用全层施肥的方法,每亩地提前施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和氮磷钾复合肥15~25公斤。
若使用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每公顷应施25公斤,并增施尿素5公斤或硫酸铵10-15公斤。
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所选品种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亩产目标为水稻500公斤,相应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为8.5公斤、4.4公斤、1.8公斤。
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和点播。
播种前,土壤必须完全湿润,田地必须分开。
播种量取决于品种、土壤类型和肥水条件。
每公顷约5公斤。
播种必须在6月15日之前完成。
播种时应仔细,地被厚度约2至3厘米。
太深或太浅都会对出苗和植物生长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2、杂草防治:旱稻田杂草生长旺盛,苗期有效除草是实现旱稻高产的重要步骤。
播种后至出苗前,可在苗床阶段喷施一次封闭式旱稻除草剂如丁草胺或专用旱稻除草剂。
选择有针对性的除草剂,防止其影响稻苗生长。
3、水分管理:虽然种植旱稻不需要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灌溉,但在自然降雨量较少的北方地区,水源是保证旱稻正常生长的重要要求。
旱稻的主要需水时期包括分蘖期、穗分化期、起步期、收获期和灌浆期。
每生产克干物质需水300克,整个生育期需水400~500立方米(插秧水稻需水800~1000立方米,玉米需水320~370立方米) 。
因此,在生长关键期应补充水分。
种子必须彻底浇水,以确保幼苗干净出苗。
采用地膜栽培时,可省略除草、除草等管理操作。
但在种植和收获阶段需要喷水或灌溉,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产量。
不进行覆盖种植时,应在分蘖、抽芽、收获、开花等阶段进行灌溉补充水分,以保证植株正常发育,获得高产。
4、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植保站病虫害信息和现场观察,使用专门的农药进行防治。
以上仅供参考,实际操作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
旱稻种植技术
1. 土壤:首先应选择地势低洼、易发生干旱的稻田,或降雨较多的山区,播种前应深耕土壤,并施适量有机肥。
2、种子:选择健康的水稻种子,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曝晒一两天。
3、种植:将处理过的种子种植在土壤中,然后覆盖一层薄土,最后适当浇水。
旱稻简介:
旱稻又称旱稻,是水稻在没有适应性含水层的旱地条件下长期驯化而进化而来的生态作物。
在旱地也是一种可以在稻田或低地种植的生态作物,主要分布在夏季降雨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和丘陵地区,或有干旱的低地地区。
春季、夏季和秋季易发生洪水。
旱稻茎叶肥厚茂盛,叶片较宽,颜色浅,根系发达,根毛多,根系渗透压和叶汁浓度高,耐早生耐热,保水力强吸收。
其产量一般小于水稻,水稻产量低,稻米品质较差,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山区,或半山地坡地、梯田,或稀疏干旱地区。
土地。
温带地区降雨量大。
简述水稻旱育技术
水稻旱育技术是改变传统水育苗方法,采用旱地育苗和稀疏种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先进水稻栽培方法。以下是水稻旱育技术的详细简述: 1、**育苗方式的改变**:水稻旱育技术的核心是将传统的水育秧改为干育秧或盆盘育秧。
。
这种方法在旱地上育苗,使苗木的根系更加发达,茎秆更加粗壮,从而提高了苗木的品质和抗逆能力。
2、**水分管理**:旱作水稻过程中,水分管理至关重要。
与传统的水耕栽培不同,旱作植物栽培不需要建立水层,而是以灌溉为主,灌溉量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确保“不缺水、不缺水”。
灌溉,而且灌溉彻底。
” 这种管理方法有助于控制幼苗的生长速度,避免骨质生长,促进根系深入。
3、**疏播宽行增粮**:水稻旱育技术也强调疏播宽行增粮。
通过适当增加株距和行距,降低种植密度,可以给予水稻更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从而促进个体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这种栽培方法有助于实现水稻高产和超高产目标。
4、**配套技术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水稻旱作技术的优势,必须将多项配套技术结合起来。
例如,选择优良水稻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基础,中等以上的土壤肥力和必要的水分也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此外,还可以采用塑料盘育苗或无盘育苗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移栽效率。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稻干燥加工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水稻植株品质好、抗逆性强,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高产优质的稻米产品也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水稻旱育技术是一种集科学性、进步性、可行性于一体的水稻栽培方法。
干加工技术通过改变育苗方式、优化水分管理、实行疏播宽行增粮,结合配套技术的运用,可以显着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优势。
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要点,有哪些要了解?
1、播种健苗:水稻增产的基础是栽植健苗。健苗的标准包括:苗矮、壮实、叶直、无皱纹、叶绿至黄、无病害、茎粗、平、有弹性、生长整齐、苗根发育良好; 树龄25-30天,3叶,1-4叶,1-2分枝。
苗高不宜超过13厘米,第一叶鞘长度为2.4-2.6厘米,最长不超过3厘米。
2、选择苗床:理想的苗床必须靠近水源、便于灌溉、地下水位低、杂草少、阳光好、土壤有机质丰富、质地粗、种子结构封闭、有利的酸性土壤。
避免种植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重、木板肥厚、碱性或陈旧、未改良的土壤上。
3、准备苗床:在地区和雨季,应选择干燥、透水性高的沙地作为晚苗的苗床。
每块大田需要水稻种植面积15-24平方米。
挖沟后,平整地面,保持水稻种植面积在10-15平方米。
4、土壤处理:在湿润的土壤上施肥,春季控制照射高度在7-10厘米。
苗床之间开设排水沟,保证排水顺畅。
5、种子处理:选用栽培能力好、生产力好、抗逆性好的地方优良品种。
种子必须圆整、均匀、无霉变、无虫害、发芽能力强。
通常,一英亩田地需要1.5公斤传统种子或1公斤杂交种子。
播种前在阳光下晒干1-2天(避免在混凝土上干燥)。
用23%的浑水选传统品种,用清水选杂交稻。
用0.3%25%多脲溶液消毒48小时。
用冷水(约10℃)浸泡3-5天,每天换水。
6、播种:播种前7-9天进行。
铺土覆盖缺失的部分,确保整层土壤都被水浸透。
将种子播种在潮湿的土壤中,用手将其均匀播种。
用铺有塑料的菜板轻轻敲击土壤,然后覆盖一层约1厘米的干燥、柔软、光滑的土壤。
避免使用草皮、木灰、火土等碱性物质和生粪、秸秆等覆盖物。
覆盖土壤后,喷洒除草剂。